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阅!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明账

第3章 朝堂风波初起

发表时间: 2025-10-16
马车轱辘碾过青石板路,发出“吱呀”的轻响,沈砚坐在车里,指尖摩挲着那份刚整理好的粮库盘查文书,纸上“亏空五千八百石”的字迹格外扎眼。

车窗外的街景飞速倒退,可他的思绪却停留在粮库那两座空荡荡的粮仓里——徐福虽己被押入大牢,但这事绝不算完,徐显那边,必定会有动作。

果不其然,马车刚到户部衙门口,就见一个身着青色吏服的小吏快步迎上来,神色慌张地对沈砚道:“沈主事!

您可算回来了!

徐侍郎在大堂等着您呢,脸色难看的很,像是要吃人!”

沈砚心里冷笑一声,面上却不动声色:“知道了,我这就过去。”

他整理了一下身上的圆领袍,将盘查文书妥帖地揣进怀里,迈着沉稳的步子走进户部大堂。

大堂内,户部左侍郎徐显正背着手站在案前,一身绯色官服衬得他面色愈发阴沉。

见沈砚进来,他猛地转过身,目光如刀般扫过来,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沈主事,你好大的胆子!

未经本官同意,就擅自查办粮库的徐大使,你眼里还有没有朝廷规矩,有没有我这个侍郎?”

沈砚微微躬身,语气平静却不失底气:“徐侍郎息怒。

下官查办徐福,并非擅自做主,而是按户部章程行事。

应天府粮库账册混乱,亏空达五千八百石,徐福贪赃枉法证据确凿,下官若不及时查办,任由亏空扩大,才是真的坏了朝廷规矩,辜负了陛下和大人的信任。”

“证据确凿?”

徐显上前一步,伸手一把揪住沈砚的衣领,眼神凶狠,“你说他贪赃枉法,证据呢?

不过是几本糊涂账,几句仓夫的证词,你就敢定他的罪?

我看你是故意找茬,想借着查账的由头,打压我的人!”

沈砚用力拨开徐显的手,理了理被揪皱的衣领,从怀里掏出盘查文书和那几张印着苏州府粮商印记的空粮袋图样,递到徐显面前:“徐侍郎,这是南、北仓的盘查记录,每一笔亏空都有粮囤抽样数据为证;这是空粮袋的图样,上面的粮商印记清晰可辨,徐福己亲口承认将官粮卖给苏州粮商,这些难道不是证据?”

徐显一把抓过文书,匆匆翻了几页,脸色愈发难看。

他原本以为徐福只是小打小闹,虚报些损耗,没想到竟亏空了近六千石粮食,还留下了这么大的把柄。

可他毕竟是朝堂老臣,很快就稳住心神,将文书扔回给沈砚,冷声道:“就算徐福真有问题,也该交由刑部审理,轮不到你一个户部主事越权行事!

你现在就去大牢,把徐福放了,否则,休怪本官参你一本!”

“徐侍郎这是要徇私枉法?”

沈砚首视着徐显的眼睛,毫不退让,“徐福是户部下辖粮库的官员,下官作为户部主事,有权先将其羁押审查,再移交刑部。

若徐侍郎非要强行放人,下官只能将此事上报给户部尚书大人,甚至奏请陛下裁决,看看究竟是谁坏了朝廷律法!”

这话戳中了徐显的软肋。

他虽位高权重,但也不敢公然对抗律法,尤其是在隆庆帝身体日渐衰弱、张居正虎视眈眈的关头,要是被人抓住“徇私包庇”的把柄,别说保住徐福,恐怕连他自己都要引火烧身。

徐显的拳头攥得咯咯作响,却终究没敢再提放人的事。

他恨恨地瞪了沈砚一眼,甩袖道:“好!

好一个伶牙俐齿的沈主事!

你等着,这事咱们没完!”

说完,便怒气冲冲地转身离开了大堂。

看着徐显的背影,沈砚轻轻松了口气。

这第一回合,他算是赢了,但他知道,徐显绝不会就此罢休,接下来的日子,怕是不会太平。

果然,没过两天,户科给事中王克就递上了一份弹劾奏折,说沈砚“查办粮库时***,苛待下属,导致粮库人心惶惶,影响秋粮入库进度”,请求朝廷对沈砚进行问责。

奏折很快就送到了隆庆帝面前。

此时隆庆帝正卧病在床,精力不济,便将奏折交给了内阁首辅高拱和次辅张居正共同处理。

高拱拿着奏折,眉头微皱,对坐在对面的张居正道:“太岳,你看这事该如何处置?

沈砚这小子,刚上任就闹出这么大动静,查办了徐显的人,现在又被王克弹劾,要是处理不好,怕是会引起户部内部的动荡。”

张居正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语气平静却带着深意:“肃卿兄,依我看,王克的弹劾怕是没那么简单。

沈砚查办粮库亏空,本是有功之举,王克却避重就轻,只字不提亏空之事,反而弹劾他***,这背后,恐怕有徐显的影子。”

“哦?”

高拱挑了挑眉,“你的意思是,徐显在背后搞鬼?”

“十有***。”

张居正放下茶杯,从案上拿起一份文书,正是沈砚上报的粮库盘查结果,“你看这份盘查记录,沈砚不仅查出了五千八百石的亏空,还附上了详细的抽样数据和粮商印记,条理清晰,证据确凿。

这样的人才,不仅不该问责,反而该重用才是。”

高拱接过文书,仔细看了起来。

越看,他的眼神越亮——明朝财政混乱多年,地方和中央的账册大多是一笔糊涂账,像沈砚这样能用精准数据说话的官员,实属罕见。

“这么说来,沈砚倒是个难得的干才。”

高拱放下文书,点了点头,“只是徐显那边,该如何安抚?

他毕竟是户部左侍郎,要是逼得太紧,怕是会影响户部的正常运作。”

“安抚?”

张居正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肃卿兄,眼下朝廷财政空虚,边镇军费告急,正是需要整顿财政的时候。

徐显身为户部侍郎,不思如何为朝廷开源节流,反而包庇贪腐官员,这样的人,不仅不能安抚,还要趁机敲打一番,让他知道,朝廷律法不是摆设!”

高拱沉吟片刻,觉得张居正说得有理。

他抬头看向张居正:“那你的意思是,驳回王克的弹劾,还要表彰沈砚?”

“不仅要表彰,还要让沈砚继续查下去。”

张居正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应天府粮库只是个开始,全国各地的粮库、税局,不知道还有多少这样的糊涂账。

让沈砚牵头,组建一个专门的查账小组,清查全国的财政漏洞,为日后的改革铺路。”

高拱眼前一亮,当即拍板:“好!

就按你说的办!

明天上朝,我就奏请陛下,驳回王克的弹劾,任命沈砚为户部清账主事,负责统筹全国财政清查工作!”

消息传到户部,沈砚又惊又喜。

他没想到,张居正竟然会如此支持他,不仅帮他化解了弹劾危机,还给他委以重任。

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组建查账小组,清查全国财政,必然会触动更多人的利益,徐显等人,也一定会想方设法阻挠。

果不其然,当天下午,徐显就带着几个户部的郎中来到沈砚的办公房,美其名曰“商议查账小组的组建事宜”,实则是想安插自己的人手,掣肘沈砚的工作。

“沈主事,恭喜你升任清账主事啊。”

徐显皮笑肉不笑地说道,“组建查账小组是件大事,需要经验丰富的人来协助。

我看户部清吏司的李郎中、度支司的王郎中都很不错,不如就让他们加入查账小组,帮你分担些压力?”

沈砚心里清楚,李郎中和王郎中都是徐显的亲信,要是让他们加入查账小组,别说查账了,恐怕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徐显知晓。

他微微一笑,说道:“多谢徐侍郎关心。

查账小组需要的是精通账册、心思缜密的人,李郎中和王郎中平日里负责的是赋税征管和军费调配,事务繁忙,怕是没时间参与查账工作。

下官己经选好了人选,都是之前协助我查办粮库亏空的书吏,他们经验丰富,又熟悉查账流程,用起来更顺手。”

徐显没想到沈砚会如此不给面子,脸色顿时沉了下来:“沈主事,查账小组事关重大,只用几个小小的书吏,怕是难以胜任吧?

你这是在拿朝廷的事当儿戏!”

“徐侍郎多虑了。”

沈砚拿出一份名单,递给徐显,“这些书吏虽然职位不高,但都精通算盘和账册,之前查办粮库亏空时,他们立下了不少功劳。

而且,下官会亲自带队,全程监督查账过程,确保不会出任何差错。

要是徐侍郎实在不放心,也可以派两个人来旁听,但前提是,不能干预查账工作。”

话说到这份上,徐显也不好再强行安插人手,只能接过名单,草草看了几眼,冷哼一声:“好!

既然沈主事这么有信心,那本官就拭目以待!

希望你别让朝廷失望!”

说完,便带着李郎中和王郎中,怒气冲冲地离开了。

看着徐显的背影,沈砚轻轻叹了口气。

他知道,这只是查账工作的第一道坎,接下来,还有更多的困难在等着他。

但他没有退缩——有张居正的支持,有“动态财务脑”这个利器,还有一群忠心耿耿的书吏,他有信心,能把全国的财政漏洞一一查清,为大明的财政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天晚上,沈砚在办公房里熬夜制定查账计划。

他将全国分为南北两部分,北方以边镇粮库和赋税为重点,南方以江南盐税和漕运为重点,每个地区都安排了专门的查账小组,明确了查账的时间和流程。

就在他专注地写着计划时,脑海里的“动态财务脑”突然弹出一条预警:“户部度支司上个月的军费支出比往期增加了三成,其中‘北方边镇防寒物资采购’一项,支出金额异常,疑似存在虚报。”

沈砚心里一凛。

军费支出向来是财政漏洞的重灾区,徐显负责的正是度支司的工作,这异常的支出,会不会和徐显有关?

他立刻拿出度支司的军费账册,仔细核对起来。

果然,账册上“北方边镇防寒物资采购”一项,写着“采购棉衣五千件,白银两千两”,可按当时的物价,一件棉衣最多值三钱银子,五千件棉衣最多也就一千五百两白银,这多出来的五百两白银,明显是虚报。

“好一个徐显!”

沈砚握紧了拳头,眼中闪过一丝怒火。

徐显不仅包庇徐福,还在军费支出上动手脚,看来,他接下来的查账工作,必须先从度支司的军费账册入手,揪出徐显的把柄,才能彻底稳住自己的位置。

他在查账计划上添了一笔:“优先清查户部度支司近一年的军费支出账册,重点核查物资采购项目。”

写完后,他抬头看了看窗外的夜色,月光透过窗纸洒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前路虽难,但他己无所畏惧。

他要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和脑中的数据,一点点撕开明朝财政的虚假面纱,为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算清每一笔明白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