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阅!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口吃的真相

第2章 发声的欲望

发表时间: 2025-11-05
山楂接触到的案例,一紧张就结巴,放松时却说得贼顺?

这到底是心理问题还是生理问题。

山楂很多学员反馈,自己一个人念稿子,行云流水;跟朋友闲聊,也没问题;可一到面试、演讲、打电话,甚至叫服务员,嘴巴就像被胶水粘住,一个字卡半天?

这说明啥?

你的嘴没病,你的心“病”了。

但这个“病”不是精神病,而是大脑的“警报系统”太敏感了。

想象你住在一个老小区,有个邻居天天吵架摔东西,一开始你吓一跳,后来习惯了。

可有一天,你搬进新家,隔壁安静得很,但只要一有响动,你的神经就绷紧:“是不是又要吵了?”

这就是条件反射——你过去的口吃经历,像一场场“噪音事件”,让大脑形成了“说话=危险”的错误关联。

每次你要开口,潜意识就提前报警:“小心!

上次在这儿结巴了!”

于是,身体自动启动防御:心跳加速、呼吸变浅、肌肉紧绷——这些全是为“逃避尴尬”准备的应激反应。

可问题是,你越想“别结巴”,大脑就越关注“结巴”,结果反而更容易卡住。

这就叫“越怕啥,越来啥”。

那怎么关掉这个警报?

不是靠深呼吸、数数这些临时招数,而是要用“正向体验”覆盖“负向记忆”。

比如,你以前在老师面前发言结巴了,现在就主动找机会,在轻松的环境下再讲一次,讲完大家鼓掌,大脑就会更新记忆:“哦,原来这次没出事,还挺爽。”

一次两次不够,但十次二十次,大脑就会重新认定:“说话=安全=愉悦”。

这叫神经可塑性——你的大脑不是铁板一块,它能被你“重新训练”。

所以,别再说“我天生结巴”,你只是还没学会用快乐重塑你的大脑回路。

很多人劝口吃者:“别在意,顺其自然,越在意越严重。”

这话听着像鸡汤,可你照做了,结果呢?

你不紧张了,可你也不说话了——干脆闭嘴,眼不见心不烦。

这不是“顺其自然”,这是“放弃抵抗”。

真正的“顺其自然”,不是躺平,而是让你的大脑从“对抗模式”切换到“创造模式”。

打个比方:你小时候学骑自行车,摔了几次,膝盖破了,从此你一上车就怕摔,身体僵硬,反而更容易倒。

如果你一首想着“千万别摔”,那你永远学不会。

但如果你换个思路:“我要享受风从耳边吹过的感觉”,你注意力一转移,身体自然放松,平衡感反而出来了。

口吃也一样。

你整天盯着“别结巴”,就像骑车时死死抓着把手不放,结果全身紧绷,越控制越失控。

真正要做的,是给自己一个更高级的目标:比如“我要用我的声音影响别人我要成为一个敢表达的人我要靠说话赢得机会”。

当你心里装着更大的梦想,口吃就不再是你的全部。

更重要的是,你要主动制造“流畅的***”。

比如每天录一段自己说得最顺的话,睡前听一遍;或者加入一个表达小组,每次发言完,不管结不结巴,都给自己一个奖励——一杯奶茶、一首喜欢的歌。

这些小小的“愉悦信号”,会不断告诉大脑:“表达是值得的,是快乐的。”

久而久之,你的动机就变了:从“怕结巴”变成“想表达”,从“逃避”变成“追求”。

这时,你的多巴胺系统真正启动,口吃才可能被彻底“格式化”。

记住:口吃不是靠“不在乎”解决的,而是靠“更在乎别的东西”来超越的。

当你心里有火,嘴上的结巴,自然就挡不住你发声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