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清晨,楚凌站在理工学院的公告栏前,仔细浏览着一张新张贴的海报。
海报上大字写着:“校园跨学科研讨项目启动!”
“这是学校今年的新计划,号召不同学科的学生合作完成一项研究。”
林泽从楚凌身后走过来,顺手递了一杯咖啡,“你也报名吧?
听说这种项目最后的奖励可是含金量很高的证书,甚至还有机会发表论文。”
楚凌点了点头:“看起来不错。”
林泽拍了拍楚凌的肩膀:“对了,听说文学系那边也有不少人报名,你说会不会再遇到周颖?”
楚凌的手微微一顿,但很快恢复平静:“有可能。”
林泽却笑得意味深长:“我看是很有可能。”
意外的搭档几天后,楚凌收到通知,他成功入选了项目小组。
他们的课题是——“自然语言的情感分析与机器学习模型的结合”。
在组员名单中,他一眼就看到了“周颖”这个名字。
“这倒是……出乎意料。”
楚凌低声自语。
开题讨论当天,楚凌如约来到会议室。
他推门而入时,周颖己经坐在桌边,正专心看着手中的资料。
“你来了。”
周颖抬头看见他,露出一个明朗的笑容,“真巧,又是你。”
楚凌轻轻点头,在她对面坐下。
周颖将手中的文件推给他:“这是初步的课题资料,我昨晚整理了一下。”
楚凌接过文件,低头翻阅起来。
几分钟后,他抬头说道:“资料很详细,你对情感分析的理解很深入。”
周颖笑着回应:“也就比你理解文学稍微好一点吧。”
这时,其他组员也陆续到场,其中包括林泽和陈瑶。
林泽一看到楚凌和周颖,便调侃道:“你们俩这是天作之合吧?
连组队都这么默契。”
陈瑶则低声对周颖说道:“这次有楚凌在,学术部分一定没问题了。”
周颖点点头,但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落在楚凌身上。
分工与默契项目正式启动后,小组成员很快明确了分工:• 楚凌负责算法设计和模型构建;• 周颖负责文案撰写和情感分析的核心框架;• 林泽负责数据采集与可视化呈现;• 陈瑶负责后期成果展示。
讨论间隙,周颖主动对楚凌说道:“虽然我不太懂算法,但如果你需要整理数据或者其他方面的帮助,可以随时告诉我。”
楚凌抬头看着她,点了点头:“好。”
第一次合作是在图书馆。
楚凌带着笔记本电脑和一堆参考书到达时,周颖己经在那里等候多时。
她摊开一张写满手稿的草稿纸,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她的思路。
“这些是我对情感分析的初步框架,虽然不够专业,但希望能帮到你。”
周颖说道。
楚凌接过草稿纸,认真地看了一遍,随后点头说道:“思路很好,情感分类的部分可以首接转化为数学模型。
你想得很全面。”
周颖听到他的夸奖,嘴角微微上扬:“那接下来就看你的数学魔法了。”
意外的发现合作的过程中,楚凌渐渐发现周颖身上与众不同的地方。
一次讨论中,周颖提到:“你不觉得文字其实很像数学吗?
它们都有自己的规律,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楚凌微微一怔:“我从没这么想过。”
周颖笑了笑,拿起一支笔,在草稿纸上写下几句诗: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句诗的情感,可以用公式表达吗?”
她问道。
楚凌皱眉思考片刻,说道:“如果用情感曲线来表达,这句诗应该是一种波峰与波谷的交替。
从欣喜到失落,情绪在波动。”
周颖眼里闪过一丝亮光:“那这些波动的规律,是不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情感?”
楚凌点头:“确实可以。
你的理解非常精准。”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目光中看到了某种默契。
林泽的助攻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林泽也没少发挥他的“助攻”作用。
一次组会结束后,林泽拉着楚凌和周颖:“今天难得放晴,要不要去操场走走?
我正好带了相机,可以拍几张。”
周颖欣然答应:“好啊,最近忙得连校园都没怎么逛过。”
楚凌犹豫了一下,也点了点头。
三人走到操场时,林泽提议拍张合影。
他拿着相机,对准楚凌和周颖说道:“你们两个靠近一点,笑一个。”
周颖自然地站近了几分,而楚凌却显得有些不自在。
林泽按下快门,笑着说道:“这张不错,我要拿去参赛了。”
“别闹。”
楚凌皱了皱眉,但眼中却没有责备的意思。
周颖轻声笑了笑,转头对楚凌说道:“其实你笑起来更好看,应该多笑笑。”
楚凌低头,似乎有些不知如何回应,但嘴角却微微上扬。
渐渐靠近的距离随着项目的深入,楚凌和周颖的互动愈发频繁。
他们在图书馆的学习桌旁,实验室的电脑前,甚至校园的小路上,都能看到他们讨论问题的身影。
一次深夜,楚凌因为算法调试遇到难题,正准备熬夜时,收到了一条消息:“还没休息吗?
记得别太累。”
发件人是周颖。
楚凌盯着消息看了许久,回了一句简短的“好”。
但这条简单的问候,却让他的心中生出一丝久违的温暖。
他忽然意识到,周颖的存在,正在悄悄改变着他的生活。
结尾伏笔窗外,夜色深沉。
楚凌放下手中的笔,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
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周颖的笑容,还有她清澈的目光。
“或许,她比我想象中更重要。”
楚凌低声说道。
而此时,周颖坐在宿舍的书桌前,翻看着楚凌发来的算法报告。
她手中的笔轻轻点在纸上,嘴角露出一抹笑意。
“这个人,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