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伴随着环佩叮当。
郑森屏住呼吸,看见月洞门外探进半张脸,是个梳着双丫髻的丫鬟,约莫十五六岁。
她见他醒着,眼睛倏地睁大,随即转身便跑,清脆的声音在回廊里炸开:“少爷醒了!
快去报给老爷知道!”
少爷?
老爷?
郑森的脑子像被塞进一团乱麻。
他下意识摸向自己的脸,触感温润,却不是他那张因常年熬夜而泛着油光的皮肤。
抬手看时,手腕白皙纤细,指节分明,虽带着薄茧,却绝非他那双翻书翻出厚趼的手。
这分明是一双常年握笔、却也练过些拳脚的手。
“水……”喉咙干涩得像要冒烟,郑森挣扎着想坐起来,却发现身体异常沉重,额头也隐隐作痛。
他这才注意到,鬓角缠着浅色的纱布,隐约渗着暗红的血渍。
“少爷慢点。”
方才那丫鬟己经端着铜盆回来,身后还跟着两个捧着衣物的仆妇。
丫鬟手脚麻利地放下铜盆,取过一旁的青瓷茶杯,倒了半杯温水递过来。
“您昏睡了三天,可把老爷急坏了。”
郑森接过茶杯,指尖触到冰凉的杯壁,这才真正意识到——眼前的一切都是真的。
那温润的白瓷触感,丫鬟说话时带着的吴侬软语,甚至空气中浮动的、若有似无的脂粉香,都真实得可怕。
他不是在华清大学的书房里吗?
那本被他翻烂的《南明史略》,那阵突如其来的眩晕,还有最后映入眼帘的“崇祯十七年三月”……崇祯十七年!
郑森的手猛地一颤,半杯温水泼在锦褥上,洇出深色的痕迹。
他死死盯着丫鬟,声音因激动而发颤:“今年……是哪一年?”
丫鬟被他吓了一跳,怯生生答道:“少爷忘了?
今年是弘光元年呀。”
弘光元年!
郑森只觉得脑中“嗡”的一声,仿佛有惊雷炸开。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缢煤山;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改元弘光——这便是南明的开端,一个只存在了短短一年的、充满了荒诞与屈辱的小朝廷!
他真的穿越了!
穿越到了这个他研究了七年、痛心了七年的时代!
“这里是……南京?”
郑森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
“是呀!”
丫鬟点点头,眼神里带着几分担忧。
“这里是咱们南安伯府的西跨院。
少爷前几日去秦淮河畔赴宴,回来时在朱雀桥边被几个歹人袭击,撞到了头,您都忘了?”
南安伯府?
郑森的心脏狂跳起来。
南明时期的南安伯……他的脑海中瞬间闪过一个名字——郑芝龙!
那个明末最大的海商集团首领,掌控着东亚海域的贸易霸权,后来投降了清朝,却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而他的儿子,正是那个与自己同名、后来被赐姓“朱”、改名成功的郑森!
难道……郑森猛地掀开被子,踉跄着扑到梳妆台前。
黄铜镜面虽不如现代玻璃清晰,却也足够映出他此刻的模样。
二十岁上下的年纪,剑眉星目,鼻梁高挺,嘴唇棱角分明,只是脸色有些苍白,眉宇间带着一丝尚未褪去的稚气,却又藏着几分桀骜不驯。
这张脸,与他在厦门郑成功纪念馆里见过的青年画像,竟有七八分相似!
“我……我是郑森?”
他对着镜子喃喃自语,指尖抚过镜中人的脸颊。
、“少爷您说什么呢?”
丫鬟端着水盆走上前。
“您当然是咱们伯府的大公子郑森呀。
不过老爷说,等您病好了,要给您改个名字,叫‘成功’,取‘功成名就’之意呢。”
真的是他!
郑森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扶着梳妆台才勉强站稳。
他竟然成了郑成功!
那个在历史上以厦门、金门为基地,坚持抗清十余年,甚至一度北伐包围南京,最终***的民族英雄!
巨大的震惊过后,是难以言喻的激动。
他研究了七年的南明史,对这段历史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他知道哪些人可以信任,哪些人是奸佞;知道清军的进攻路线,知道农民军的弱点;知道江南的富庶,也知道那些隐藏在繁华表象下的危机。
更重要的是,他知道郑芝龙会投降,知道弘光政权会迅速覆灭,知道接下来会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那些曾经只存在于史书上的惨剧,如今却可能活生生地发生在他眼前!
“不……不能让那些事情发生!”
郑森攥紧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作为一个研究历史的学者,他无数次在深夜里幻想过,如果自己能回到那个时代,能不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现在,机会真的来了。
“少爷,您怎么了?”
丫鬟见他神色变幻不定,不由得有些害怕。
郑森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激动的心情。
他知道现在还不是冲动的时候。
弘光元年的南京,表面上歌舞升平,暗地里却己是暗流涌动。
马士英、阮大铖把持朝政,排挤史可法等忠良;江北西镇拥兵自重,互相攻讦;而清军在击败李自成后,己经开始南下,虎视眈眈。
在这样一个乱世,仅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想要改变历史,何其艰难?
“没什么,”郑森勉强笑了笑,“只是头还有点晕。
对了,我父亲呢?”
“老爷在书房议事呢,”丫鬟答道,“听闻您醒了,想必很快就会过来。”
郑芝龙……郑森的心中五味杂陈。
他的这位便宜老爹,是个典型的商人,精明、务实,却也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他拥兵自重,割据福建,却在清军的利诱下选择了投降,最终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但他也知道,郑芝龙掌控着当时东亚最强大的海上力量,拥有数千艘战船和十万大军。
如果能说服他坚持抗清,或许能为南明保留一丝希望。
“还有,”郑森想起了什么,问道,“最近朝堂上,可有什么大事?”
丫鬟想了想,答道:“奴婢听下人们说,好像是在争论要不要给江北西镇加饷。
还有就是……听说史阁部上书,请求北伐,好像被马大人驳回了。”
果然如此。
郑森心中冷笑。
弘光政权从建立之初,就陷入了无休止的内斗之中。
马士英等人只知争权夺利,根本不顾国家安危。
而史可法虽然忠勇,却缺乏足够的魄力和手腕,难以挽救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