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黑影的摄取凌晨三点,宋予安的手机屏幕骤然亮起。
微弱蓝光在漆黑房间里投下深邃的剪影,他的眸色随之沉了几分。
邮件提示音清晰而机械,打破本该属于夜的静谧。
在他还未真正苏醒的神经间,一抹莫名的紧张游走。
“未命名——请查收附件。”
没有发件人信息,只有冰冷的系统化字体。
宋予安皱了皱眉,手指迟疑地滑开屏幕。
他从不轻信网络谣言,更不会对匿名邮件有任何好感——但此刻,一种源于本能的预感推动他打开了那段名为“映像馆黑影.mov”的视频。
屏幕上起初只有微弱的闪烁。
视频拍摄者的喘息声隐约可辨,时而紧促,时而断续;镜头晃动间,艺术馆空旷的走廊在夜色下扭曲拉长,墙壁上残留着难以辨识的油渍和绯红手印。
突然,远处一个模糊剪影浮现——它不属于任何人类的轮廓,像是被时间掣肘的残影,在镜头边缘骤然蠕动。
呼吸声变得急迫。
视频中,无形黑影一点点靠近门口,拖着长长的影子,几乎与地面融为一体。
最后一秒,黑影突然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扑向摄像头,整个画面陷入彻底的黑暗。
宋予安的指尖冰凉,能感到渗透骨髓的不适。
他关掉视频,却发现评论区己经被新一轮匿名转发攻占,“深渊映像馆”迅速成为热搜话题。
他向后靠进椅背,室内的呼吸终于恢复正常。
那一刻,窗外的风声和手机上的低频嗡鸣似乎彼此呼应,将他的记忆拉回童年的某一天——一只伸展的黑影倒映在墙面,小小的他蜷缩在角落,不敢呼吸。
如今,他己是首席心理学博士,熟知恐惧的生理机制与心理起源,却无法解释那份古老的本能为何至今未消。
门铃突然响起。
予安将手机握得更紧,走向大门。
透过猫眼,他看见一张平常不过的快递员面孔。
“您的快递。”
对方语气懒散,却不带一丝温度。
他接过包裹,发现上面没有任何快递单号和寄件人信息,只贴着一张薄而粗糙的纸条:“深渊映像馆邀请函。”
他心脏瞬间收缩,半晌才反应过来。
这种邀请方式,不像是艺术馆常规的团队体验或者展览宣传,更像某种无法拒绝的征召。
予安静静站在门口,思索着是谁将他与那段黑影视频联系起来——是某位同行的恶作剧,还是有人故意在众多失踪事件中把他拉入更深层的漩涡?
他想起隔壁邻居林景宣曾提及映像馆的怪谈。
据说,每一次曝光后,总会有人莫名消失,留下诡异的影像碎片和潦草线索。
林景宣是专注于都市悬疑报道的调查记者,嗅觉敏锐,正因父亲失踪案纠结其中。
予安和她算不得很熟,却也有数面之缘,皆因映像馆那几个无法解释的案例。
就这样,深渊映像馆的黑影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被越来越多人捕捉到。
几小时内,社交网络涌现无数二次剪辑和恐慌讨论,恐惧呈现出几何级数蔓延。
有人说是黑市主播恶搞,有人怀疑是警方放出的警示,无数比对和推测让这栋建筑重新成为世界的核心。
而宋予安,己然无法从这场风暴里抽身。
他将邀请函翻来覆去,除了馆名和无人签名的日期,什么都没有。
内心的理智告诉他,如果选择视而不见,等着这场网络热潮像以往一样淡去,也许会相安无事。
但另一个声音不断诱导他——那里,或许藏着恐惧的真正根源。
窗外的天色渐亮,都市边缘的轮廓勾勒出馆门的含混轮影。
他的思绪不断往映像馆失踪案和心理研究作交错延伸——如果集体恐惧真的可以具象化,这栋建筑就是世界最大胆的试验场。
而他,也许只是那个被选中的“潜入者”。
他给林景宣发了一条信息:“你收到类似邀请了吗?”
对方很快回复:“收到。
一模一样。”
两人约定上午在映像馆门口碰面。
予安收拾好资料、快递和手机,把黑影视频下载到本地。
他不是第一次接触超自然事件,但这次,似乎连心理学都无法提前给他答案。
早餐桌上,牛奶倒进杯子的一刻,他突然听见楼下警车急促的鸣笛。
新闻推送跳出提示,内容正是映像馆附近又一宗离奇死亡案。
画面模糊,死者眼珠极度扩张,身后残留的影像与昨夜视频重合度极高。
阴风悄然袭来,窗户轻微颤动。
他拎起背包,站在玄关前,凝望镜中的自己。
脸上一片冷静,眼底却藏着难以言说的动摇。
他清楚自己无法回避这场实验,甚至不能确信谁会成为黑影下一个摄取的对象。
他走出公寓,彻夜的恐惧与白昼的理性相交织。
映像馆的门越来越近,城市的边际世界仿佛在等待他们的闯入。
邀请己经发出,黑影也在伺机摄取。
没人能预知,那扇门背后,会是现实还是无底的深渊。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