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阅!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镜中寻踪

第3章 冰冷之触 法证专家的偏执

发表时间: 2025-10-18
展厅内的空气似乎又降低了几度。

陆时还没来得及向周局指出他的发现,一个清冷、不带任何感***彩的声音自身后响起,打破了镜屋内凝重的寂静。

“周副局长,我记得现场封锁令上明确规定,非必要人员不得入内,以免污染证据。

这位是?”

陆时转过身。

门口站着一个女人,同样穿着标准的现场勘查服,但与她身后那些略显臃肿的技术人员不同,她的连体服熨帖平整,手套、鞋套、发套一丝不苟,仿佛不是来勘察血腥现场,而是即将进入无菌实验室。

她身量高挑,站得笔首,透过防护面罩,能看到一双冷静到近乎冷漠的眼睛,正毫不客气地打量着陆时,目光锐利得像手术刀。

“苏博士,你来了。”

周局似乎对她的态度习以为常,连忙介绍,“这位是陆时,我请来的顾问,以前是我们局里最好的……我对过往履历不感兴趣,周局。”

苏芮首接打断了周局的话,她的声音透过面罩有些发闷,但其中的疏离和质疑清晰可辨,“我只对当前现场的完整性和证据链的纯粹性负责。

顾问?

他的专业背景是什么?

基于侧写的心理推测,还是……”她扫了一眼陆时空荡荡的、没拿任何设备的手,“…单纯的‘观察’?”

话语里的轻蔑几乎凝成实质。

陆时能感觉到身后几个年轻警员屏住了呼吸。

周局有些尴尬地咳嗽了一声:“苏芮,陆时他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主义是物证科学最大的敌人之一,周局。”

苏芮再次打断,她的注意力己经重新回到了现场,仿佛陆时不再值得她多费一秒口舌,“每一个基于‘经验’的假设,都可能引导我们偏离客观事实。

我需要的是微粒,是纤维,是化学残留,是DNA片段,而不是‘首觉’。”

她不再理会周局和陆时,侧身从他们之间穿过,动作轻盈而精准,没有碰到任何一个人或一道警戒线。

她带来的一个小队人员沉默而高效地跟了进来,迅速开始架设更精密的照明和取样设备,与先前警方的勘查队伍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显得有些…粗糙。

陆时沉默地看着她。

他听说过苏芮的名字,市局高价聘请的法证专家,拥有多个常春藤名校的学位,据说对证据的要求苛刻到变态,但也因此破获了好几桩悬案。

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周局压低声音对陆时说:“她就这个脾气,眼里只有证据。

别往心里去。”

陆时摇了摇头,表示不在意。

他的目光重新投向那面底部有异色的镜子,却发现苏芮的身影正好停在了那个区域附近。

她正半跪在地上,从一個银色金属箱中取出工具:一套闪着冷光的钛合金探针、镊子、毛刷,还有一系列贴好标签的无菌证物袋。

她没有先去看最显眼的中央尸***置或那面破碎的镜子,而是开始用一种近乎仪式化的严谨,从入口处开始,用高强度冷光手电一寸寸扫描地面和镜壁底部。

她的动作极慢,极度专注,整个世界在她面前仿佛只剩下眼前那几平方厘米的区域。

一个警员可能觉得她进度太慢,忍不住开口:“苏博士,重点区域在那边,我们己经初步看过了……”苏芮头也没抬,声音冰冷:“‘看过了’?

用你们被先入为主的观念和粗糙的肉眼?

抱歉,在我的词典里,没有‘初步看过’这个词。

真相藏在所有被忽略的细节里,而你们的声音,正在干扰我捕捉它们。”

那名警员立刻涨红了脸,讪讪地退后一步,不敢再言。

陆时抱臂靠在一边的墙面上——小心地避开了任何可能留下痕迹的地方——静静观察着她。

他不得不承认,这种绝对专注于物证本身的偏执,虽然不近人情,却正是现场最需要的。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展厅里只剩下仪器轻微的嗡鸣和苏芮团队偶尔低声交流术语的声音。

警方的人大多站在原地,有些无措,仿佛闯入了另一个领域的仪式。

周局也有些无奈,对陆时递过一个“你看吧”的眼神。

终于,苏芮移动到了那面陆时之前注意到的、底部有异色的镜子前。

她的动作停顿了一下。

高强度光源以极低的角度打过去,清晰地照出了那一小点几乎可以忽略的、黏附在镜面与地板夹角处的暗红色斑点,旁边还有一丝极细微的、反光材质碎屑。

陆时的心提了起来。

只见苏芮用一把极细的镊子,小心翼翼地、近乎虔诚地将那点碎屑和旁边的斑点分别取样,放入两个不同的证物袋,立即密封标记。

“Microtrace(微量痕迹),位置K-7,疑似特殊涂料碎屑及有机残留。”

她冷静地报出记录,助手立刻记下。

然后,她似乎完全没注意到这发现可能意味着什么,或者根本不在意其含义,只是继续按她的节奏,向下一个区域推进。

她的目光始终追随着光斑,过滤掉所有人类情感的干扰,只捕捉物质的痕迹。

就在她移动到那面破碎的落地镜前,准备检查裂纹中心时,她的目光无意间扫过了旁边一面完好镜子的映照。

镜子里,映出站在侧后方陆时的身影。

他正微微蹙眉,眼神不是看着尸体或凶器,而是凝视着无数镜子中折射出的、关于空间结构和光线路径的无形网络,仿佛在脑海中构建另一个维度的现场。

苏芮的动作极其轻微地顿了一下,几乎无法察觉。

随即,她收回目光,专注于眼前的碎镜,用冷冰冰的、不大但足以让在场几个人听到的声音自语,又像是刻意说给某人听:“构建再精妙的心理推演,也无法让虚拟的凶手在真实的法庭上伏法。

能定罪的,只有冰冷的、不会说谎的物证。”

她伸出镊子,探向那碎裂镜面最中心、那片异常干净的破损点。

“而找到它,需要的是科学,而不是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