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天才的初醒林鹤鸣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与常人不同,是在五岁那年春天。
彼时的他,还只是个满脸稚气的小男孩,喜欢在爷爷的旧书房里翻找那些发黄的书卷。
那一天,窗外桃花盛开,空气里弥漫着泥土和花香。
林鹤鸣蹲在角落里,手指轻轻拂过一本厚重的《自然哲学原理》。
书页间的文字仿佛在诉说着世界的奥秘,令他心头莫名悸动。
他问爷爷:“为什么苹果会掉下来?”
爷爷笑了,摸摸他的头:“因为地球在拉它。”
“地球在哪里?
为什么它会拉东西?”
林鹤鸣眨着黑亮的眼睛追问。
那天夜里,林鹤鸣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他梦见自己悬浮在半空,星辰在他指尖旋转,他能用意念改变周围事物的位置。
他醒来时,窗边的纸鹤真的似乎微微移动了几分。
林鹤鸣的童年,始终笼罩着一层灵异的色彩。
他记得,在他八岁那年的夏天,村里闹过一次“鬼火”。
邻居都说,那是祖先的灵魂回来了。
夜幕下,林鹤鸣悄悄跟着村里的长者,来到田野深处。
他看到那些蓝白色的火球浮于草丛之上,飘忽不定,仿佛有意识地避开人群。
他没有害怕,反而兴奋地想要用手去抓。
他伸出手,火球竟然向他飘来,停在掌心片刻,随即消散在夜风中。
“鹤鸣,你不能乱碰那些东西。”
村里的老人拉住他,眼里满是恐惧。
但林鹤鸣却好奇极了。
他回家后,拿起化学实验套装,试图在家里复现鬼火。
磷、硫、酒精……他一遍遍尝试,终于在黑暗的小屋里点燃了一团蓝色火焰。
然而,那火焰没有灵气,只是死板地燃烧着。
他意识到,科学可以解释很多事物,却无法解释那天夜里火球与他的奇异互动。
这样的经历在林鹤鸣的成长中并不罕见。
十二岁时,有一次,他在学校实验室做物理实验。
老师让他们测量电流通过金属丝时的热量变化。
林鹤鸣看着仪器上的刻度,心中忽然浮现出一串复杂的数据。
他当场写下了一种全新计算公式,老师看后愣住了,半晌才说:“你这是怎么想到的?”
林鹤鸣无法回答。
他只记得,在公式出现之前,大脑仿佛被一种莫名的灵感击中,所有变量和参数自动排列组合,最终呈现出那条完美的公式。
他后来查阅大学教材和学术论文,发现自己的公式并不在现有理论范围之内,却能完美解释实验现象。
此后,林鹤鸣愈发沉迷于科学探索。
他的成绩遥遥领先,老师们常说他是天生的科学家。
然而,林鹤鸣心底一首埋藏着另一个秘密——那种偶尔袭来的灵异体验。
他能在夜深人静时感知到空气中的某种流动;能在专注思考时,看到微弱的光影在眼前闪烁;甚至偶尔能听到某种低语,仿佛宇宙在向他传授知识。
十八岁那年,林鹤鸣考入国内顶尖理工大学。
他在实验室里如鱼得水,研究生物电子学、量子力学、认知科学。
他发现,科学世界有着严密的逻辑和秩序,但那些童年灵异体验,却始终无法纳入科学范畴。
每当他读到科学史上那些伟大的突破时——牛顿的苹果、法拉第的电磁感应、薛定谔的猫——他都在想:这些天才,是否也曾在理性与未知之间游走?
他们的灵感,是不是来自于某种超越现实的领域?
大学二年级时,林鹤鸣在一次学术讲座上听到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提及“科学与灵界的边界”。
那位老人用低沉的声音说:“科学只能解释我们能观测到的世界。
那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其实是边界之外的事物。”
林鹤鸣恍然大悟。
那一刻,他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大胆的念头——如果科学与灵界之间真的有一道壁垒,那么,他能不能打破它?
能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去揭示灵界的本质?
能不能让那些“鬼火”、低语和光影,成为实验室里的数据和公式?
林鹤鸣开始系统整理自己的灵异体验。
他在日记本上记录下每一次异常感知,标注时间、环境、情绪、身体状态。
他试图用科学仪器测量自己大脑在这些时刻的电活动,结果发现,某些灵感爆发的瞬间,大脑的脑波频率与平时截然不同。
他又请来心理学教授,分析自己的思维模式。
教授说:“你的大脑,似乎在某些时候进入了一种极端开放的状态,能接收到更多的信息。”
林鹤鸣不满足于此。
他设计了一个实验:在完全黑暗的房间里,闭上眼睛,试图用意念影响周围的物体。
他摆放了温度计、磁力计、红外探测仪,可惜多次实验都未能得到确切异常数据。
但他没有放弃,他坚信,科学世界的尽头,必定有一个可以通向灵界的突破口。
一天夜里,林鹤鸣坐在实验室窗前,望着天边的星光。
他回忆起儿时那团鬼火、梦中的悬浮、公式诞生的瞬间。
他忽然明白,自己的天赋,既是科学的礼物,也是灵界的召唤。
他要做的,不只是成为一名科学家,更是要成为一个打破边界的探索者。
林鹤鸣的心头,第一次升起了“禁忌实验”的火苗。
他知道,这条路充满危险和未知,但他的好奇与执念,己经无法回头。
在科学与灵界的交汇点,他将踏出属于自己的第一步。
夜色渐深,林鹤鸣的眼神中,流露出前所未有的坚定。
他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自己的宣言:“我将用科学之光,照亮灵界的黑暗。
无论代价为何,我都要揭示疯智的边界。”
这一天,天才的初醒,不只是智慧的觉醒,更是禁忌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