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小说连载
书名:《重生1980,逆袭从打脸开始》本书主角有李德海陈砚作品情感生剧情紧出自作者“临省的江浩一”之本书精彩章节:故事主线围绕陈砚之,李德海展开的男生生活小说《重生1980,逆袭从打脸开始由知名作家“临省的江浩一”执情节跌宕起本站无弹欢迎阅读!本书共计56821章更新日期为2025-10-26 02:42:59。该作品目前在本完小说详情介绍:重生1980,逆袭从打脸开始
主角:李德海,陈砚之 更新:2025-10-26 09:27:47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1. 被退婚那天,我笑了北风卷着煤渣在街口打着旋,陈砚之站在国营纺织厂门口,
大红的“退婚书”被撕成两半,纸片像枯叶般飘进泥水里。围观的人群指指点点,
有人冷笑:“大学生?读了四年书回来还是个穷光蛋!赵家闺女嫁你,喝西北风过日子?
”赵婉婷一身崭新的呢子大衣,脚蹬进口皮鞋,连看都不看他一眼,只冷冷道:“砚之,
时代变了。你现在连户口都没迁回来,拿什么养我?我爸说了,宁可我嫁老鳏夫,
也不让我跟你吃苦。”陈砚之低头看着自己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袖口磨出了毛边,
手指节因常年握笔有些变形。他没争辩,只是弯腰,将那两张湿透的退婚书捡了起来,
抖了抖水,轻轻折好,放进胸前口袋。然后,他抬眼,目光扫过人群,最后落在赵父脸上,
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赵叔,您说得对——时代变了。可您不知道的是,
变的不只是时代,还有我。”他转身离去,背影挺直如松。
没人看见他嘴角那一抹极淡的笑——这一世,他带着三十年的记忆归来,
岂会再为一碗馊饭低头?***1980年的初春,空气里还飘着去年冬天的寒气。
陈砚之站在城西老巷的平房前,钥匙插进锁孔时发出“咔哒”一声轻响,
仿佛命运的齿轮重新咬合。
屋内陈设一如三十年前:掉漆的五斗柜、糊着旧报纸的墙、角落里那台生锈的凤凰牌自行车。
他放下背包,走到床头,从暗格里取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一世,他把它藏在这里,
直到死前都没人发现。翻开第一页,一行字迹赫然入目:**“1980年4月15日,
粮票黑市价翻倍;6月,第一台家用录像机入境;9月,深圳特区启动首批商品房试点。
”**这是他用命换来的“未来日记”。上一世,他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回乡任教,
老实本分,被赵家退婚后仍默默承受,教书育人三十载,清贫一生。临终前才知,
赵婉婷早靠丈夫倒卖批文成了万元户,而他连医药费都凑不齐。再睁眼,他回到了退婚当天。
这一世,他不再做任人践踏的老实人。他知道未来三十年的风口在哪,知道哪些人会暴富,
哪些人将落魄,更知道——谁欠他的,一个都不能少。他走到院中水缸边,
舀起一瓢冷水泼在脸上。镜子里的男人三十二岁,眼神却比实际年龄沉得多。
他低声自语:“第一步,先让赵家知道,什么叫‘错把珍珠当瓦砾’。”次日清晨,
陈砚之骑着那辆凤凰牌自行车,穿过半个城区,来到市物资局下属的废旧仓库。
这里是计划经济下最混乱的灰色地带,各路“关系户”在此倒卖工业票证、布票、糖票。
他拎着一只破麻袋,里面装着二十斤家中积存的棉纱票和十张工业券。
守门的胖保安斜眼一瞥:“哟,这不是陈老师吗?怎么,教书教不下去了,也来搞‘副业’?
”“混口饭吃。”陈砚之笑笑,递上一根“大前门”。保安接过烟,
眯眼打量他:“今儿黑市行情不好,棉纱票跌了,十斤顶多换三斤肉票。”“我不换肉票。
”陈砚之摇头,“我要收粮票,越多越好,现金也可。”周围几个掮客一听,
纷纷嗤笑:“疯了吧?粮票现在家家都有剩,谁要啊?”陈砚之不答,
只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人民日报》,指着一则小消息:“中央要推‘联产承包’,
粮食产量明年必增,但流通体系跟不上,粮票三个月后会奇缺——你们信不信?
”众人哄笑更甚:“教书教傻了吧?粮票还能抢手?
”唯有角落里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若有所思地看着他。交易结束,
陈砚之用二十斤棉纱票换了八十斤全国通用粮票,外加五十元现金。他没急着走,
反而蹲在墙角,掏出笔记本,在“4月15日”那一行后画了个勾。他知道,
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回到家中,他翻出父亲留下的木箱,撬开底板,
取出一叠泛黄的地契——城东两亩荒地,属陈家祖产。上辈子他不知其价值,
任其荒废;这辈子,他清楚记得:1983年,市政府规划扩建东区马路,那两亩地被征用,
补偿款高达八千元,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二十年工资。但他不打算等三年。他要提前布局。
三天后,他带着地契和五十元现金,走进市郊一家刚挂牌的“个体户联合经营部”。
负责人是个精瘦的中年男人,姓周,曾是供销社下岗职工,如今试水“私人承包”。
“陈老师,你真想包那块荒地?”周老板惊讶,“杂草一人高,石头遍地,种啥都不长。
”“我不种庄稼。”陈砚之微笑,“我种树。”“种树?”“法国梧桐。
”周老板差点笑出声:“你疯啦?梧桐十年才成材,你现在种,等到退休都见不着钱!
”“可三年后,全市要搞绿化工程。”陈砚之平静道,“而且,是强制性的。
”他没说的是:1983年,省里下达“城市美化五年计划”,
要求各地市主干道两侧必须种植景观树木,而当时本地苗圃无储备,
紧急采购价一度炒到每棵八十元。他只需种下五百棵,
三年后便是四万元收入——这还不算土地升值。周老板将信将疑,最终还是签了协议。
陈砚之付了定金,第二天便雇了四个闲散劳力,开始开荒。消息传开,
街头巷尾又是一阵嘲笑:“陈砚之疯了!在石头堆里种树,等着换棺材本吧!
”赵家也在议论。赵父叼着烟冷笑:“活该穷一辈子,脑子不清醒的东西。
”赵婉婷坐在沙发上织毛衣,指尖一顿,终究没说话。可她不知道的是,
陈砚之早已不是那个唯唯诺诺的书生。他白天开荒,晚上研读政策文件,
甚至托人在省城弄来一份《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纲要内部讨论稿》。
他开始写信给各地报社,以“基层观察员”身份投稿经济评论,署名“陈默”。短短一个月,
三篇文章被《南方经济导报》转载,编辑来信邀他担任特约撰稿人。稿费虽不多,
每月二十元,但这份“影响力”已悄然积累。更重要的是,他盯上了另一桩生意——录音机。
1980年6月,第一批走私家用录像机和立体声录音机悄然入境,主要流向沿海城市。
但陈砚之知道,半年后,这类电器将在内地掀起狂潮。年轻人疯狂追捧邓丽君磁带,
而市面上正规渠道几乎买不到设备。他把手头剩下的三十斤粮票全部换成工业券,
又向周老板借了二百元,托人从广州带了五台“红梅牌”双卡录音机。货到那天,
五个木箱摆在家中堂屋,邻居们围来看热闹。“这玩意能值几个钱?
”“听说城里青年抢着买,一台要三百多!”“陈老师你胆子太大了,
万一被当成投机倒把……”陈砚之不慌不忙:“我有单位证明,这是‘教学辅助设备’,
准备捐给中学音乐组。”他确实这么做了——先以“支援教育”名义捐赠一台,
获得文化局盖章表扬信;剩下四台,则通过周老板的渠道,悄悄出售。每台定价三百二十元,
三天售罄。净赚一千元。这笔钱,他一分没动。他要用它,办一件更大的事。7月的一天,
他骑车路过市中心邮电局,
看见公告栏贴出通知:**“本市即将开通首批民用长途电话线路,
现招募合作商户设立公用电话亭。”**他盯着那行字,久久未语。他知道,
未来的通信革命,就从这一刻萌芽。当晚,
笔记本上写下新的计划:**“成立‘民通通讯服务站’——全省第一家个体户电话服务点。
”**他要抢在所有人之前,拿下第一个执照。而此时,
赵家正忙着为赵婉婷物色新对象——市工商局一位科长的儿子,有房有编制,前途无量。
他们不会想到,那个被他们踩在脚下的男人,正一步步走向他们无法企及的高度。风暴,
已在无声中酝酿。陈砚之站在院中,仰望星空。1980年的夜空清澈如洗,银河横贯天际。
他轻声道:“这一世,我不求大富大贵,只愿亲手把那些轻视我的人,踩回泥里。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他的逆袭,才刚刚开始。2. 第一次打脸,
我让他跪着求我清晨六点,市工商局注册大厅门口已排起长队。
陈砚之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工装,拎着档案袋站在人群末尾,神情平静。
他身后一个油头粉面的年轻人瞥他一眼,嗤笑道:“这种人也想办个体户?
怕是连申请表都填不对。”那是李志明,
赵婉婷新相亲对象的父亲——工商局市场科副科长李德海的儿子。他今天来,
是替家里新开的“友谊百货”办增项审批。队伍缓缓前进,轮到李志明时,
窗口办事员笑脸相迎:“李公子来了?您爸昨儿还打电话交代过,优先处理您的材料。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