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祸》第二章1“快易修”轮胎店蜷缩在一条被高架桥阴影覆盖的僻静街道上。
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新旧橡胶混合气味,像一张无形的网。
林静停好车,走进店里,一个穿着沾满油污工装的年轻男人立刻迎了上来,双手在裤子上局促地擦着。
他就是阿杰。
“林博士?
您……您真的来了?”
阿杰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惊讶和一丝惶恐。
“带我去看看你说的东西。”
林静开门见山,没有寒暄。
阿杰连忙点头,引着她穿过堆满轮胎的仓库,来到后院。
后院更显逼仄,一角是简陋的洗手池,旁边就是下水道口。
阿杰用一根铁钩子,费力地从下水道里勾出一团黑乎乎、粘稠的淤泥。
“您看。”
他用两根树枝,像用筷子一样,小心翼翼地夹起一小块淤泥,然后慢慢向两边拉扯。
林静屏住了呼吸。
那淤泥并没有像普通污泥那样断裂、滴落,而是被拉长了近二十厘米,形成一条富有弹性的、泛着油光的黑色丝状物,才“啪”地一声,从中间断开,缩回去的部分还在微微颤动。
“像……像口香糖,或者橡皮筋,”阿杰的声音带着困惑和一丝恐惧,“以前不是这样的。
就这半年,越来越明显。”
林静戴上随身携带的乳胶手套,接过树枝,亲自触碰那团物质。
触感粘腻而富有弹性,用力按压能感觉到内部细微的颗粒感。
她取出一个密封样品袋,小心地采集了一些。
“还有鱼。”
阿杰又引她到墙角一个破旧的鱼缸前。
鱼缸水色浑浊,几条普通的金鱼游动姿态僵硬,其中一条的背鳍和尾部,覆盖着一层灰白色的、半透明的角质状增生物,看起来像是穿上了一件不合身的硬壳。
“它们游不动了,吃食也费劲,”阿杰蹲在鱼缸边,眼神黯淡,“我换水、加药都没用。”
林静凝视着那条“装甲”金鱼,心头沉重。
下水道淤泥的异常物理性质,鱼类的表皮角质化……这己经超出了普通污染的范畴。
轮胎胶尘的主要成分是高度交联的合成橡胶、炭黑以及各种添加剂,它们本应是惰性的,但如果在环境中富集到一定程度,并与微生物、其他污染物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她想起李明哲尸检报告里的“异物”——“带有帘线结构的、高度交联的橡胶微粒”。
帘线,那是轮胎的骨架材料。
“你做得很好,阿杰。”
林静收起样品,语气郑重,“你发现的这些东西,可能非常重要。”
阿杰愣了一下,黝黑的脸上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红晕,随即又被担忧取代:“林博士,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跟那些轮胎有关系吗?”
他指了指前店堆积如山的轮胎。
林静没有首接回答,反问道:“最近城里,或者你认识的同行里,有没有听说什么奇怪的事情?
比如……人的皮肤变得很奇怪之类的?”
阿杰皱着眉想了想:“好像……听几个跑运输的司机说过,有些桥洞底下的流浪汉,身上脏得发亮,黑乎乎的,说是不怕冷也不怕疼,像穿了层橡胶皮……都当是胡说的。”
橡胶皮……林静的心猛地一沉。
2陈浩没有等来林静的回复,却等来了主编的训斥。
“陈浩!
我让你去挖热点,不是让你去当环保志愿者!”
主编把一叠打印纸拍在桌上,上面是他提交的关于连环交通事故可能与路面粉尘有关的初步推测,“你知道‘路安’轮胎和‘速通’汽车是我们报社的重要广告客户吗?
你这篇东西含沙射影,想干什么?”
“我只是提出一种可能性,基于现场观察……”陈浩试图辩解。
“可能性?”
主编打断他,“我要的是证据!
确凿的证据!
而不是你那些‘感觉滑腻’的粉尘照片!
读者要看的是凶杀、出轨、豪门恩怨!
谁关心你脚下的土是不是有弹性?”
陈浩攥紧了拳头,但最终还是松开了。
他知道,在流量和广告面前,他这点职业怀疑微不足道。
他闷头坐回工位,打开电脑,不死心地搜索着“橡胶 粉尘 健康”。
大部分结果都是官腔文章,宣称符合安全标准,无害处理。
但在一些边缘的科学论坛和匿名社交群里,他开始看到一些零星的、未被证实的帖子:“求助!
父亲是环卫工,最近咳嗽不止,痰里发现有黑色弹性颗粒……小区下水道堵塞,疏通出来像橡胶泥一样的东西,恶臭!”
“有没有人注意到,今年春天树上的灰尘特别粘,还扯丝?”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像暗流一样在主流视野之下涌动。
陈浩将它们一一截图保存。
他又想起了林静,那个环境科学家。
她一定知道得更多。
他再次拿起手机,这次首接拨通了电话。
***响了很久,就在他以为无人接听准备挂断时,电话通了。
“喂?”
一个冷静的女声传来。
“林博士您好,我是记者陈浩,之前给您发过信息……我知道。”
林静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疲惫,但很清晰,“陈记者,你相信巧合吗?”
陈浩一愣:“不,我通常不信。”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说:“我刚刚从一个轮胎店回来,那里的下水道淤泥可以像橡皮筋一样拉长。
店里的鱼,表皮正在角质化,变硬。”
陈浩感觉自己的脊背窜上一股凉意。
“而我的一位同事,在医学院的朋友私下透露,”林静的声音压低了,“李明哲的肺泡里,发现的不仅仅是普通的灰尘,是高度交联的橡胶微粒,内部……嵌着极细的金属帘线。
官方报告不会写得这么详细。”
轮胎帘线……出现在了世界冠军的肺里。
陈浩瞬间明白了主编为何勃然大怒,也明白了林静的谨慎从何而来。
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环保议题或交通事故疑点。
“我们需要见面谈谈,林博士。”
陈浩语气严肃起来,“立刻。”
3城市的夜晚,霓虹灯也无法完全驱散那层弥漫在空气中的、细微的灰色。
林静站在公寓的窗前,看着楼下永不停歇的车流。
它们像无数个移动的磨盘,日夜不停地研磨着轮胎,将黑色的颗粒撒向整个世界。
她回想起白天和阿杰的见面,和陈浩的通话。
点与点正在连成线,一条散发着不祥橡胶气味的线。
她打开电脑,调出环境监测网络的实时数据。
几个主要交通枢纽附近的PM2.5和PM10监测点,数值虽然仍在“良”或“轻度污染”的范畴,但成分分析中,有机碳和元素碳(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和轮胎磨损)的比例,在过去几年里悄然攀升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
这些数据是公开的,但就像隐藏在众目睽睽之下的密码,无人解读其背后真正的含义。
她又点开一个加密文件夹,里面是她收集的、未被主流学界重视的零星研究:关于纳米级橡胶颗粒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关于胶尘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可能性,甚至有一些更大胆的假说——某些添加剂或降解产物,可能干扰生物体的内分泌或细胞信号传导。
“聚合物综合征”……她脑海里冒出这个词。
如果轮胎胶尘不仅仅是物理性的堵塞,而是能引发生物体本身的材质发生改变……她感到一阵寒意,仿佛那些看不见的微粒,正透过窗户的缝隙,随着每一次呼吸,进入她的身体,无声无息地开始某种她无法理解的改造。
电话又响了,是陈浩。
他己经到了楼下。
林静深吸一口气,空气中那若有若无的橡胶味,似乎更清晰了。
她知道,从她决定深入调查的那一刻起,平静的生活就己结束。
一场对抗无形之敌的战争,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