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城的白日,是被无数屏幕点亮的光。
信息如瀑,从云端倾泻,冲刷着每一双焦渴的眼。
宋微尘那不到十秒的口误,便在这样一条信息的黄河里,被迅速萃取、放大、再循环,发酵成一场席卷全网的文化沙尘暴。
在“星二代文盲”、“宋微尘不懂倪瓒”的热搜词条下面,是万千网民的狂欢。
他们的手指在冰冷的玻璃屏上跳跃,敲出的字符却带着滚烫的恶意与廉价的正义感。
有人翻出她过往访谈里所有关于文化的只言片语,用学术的标尺一一丈量,然后宣判其“无知”;有人制作了表情包,将她那张精致的脸P在倪瓒那疏朗的山水间,配文“你懂我的‘空寂’吗?”
;更有人上升到对整个“星二代”群体的讨伐,仿佛他们天生便带着“不学无术”的原罪。
这便是一个速食主义的时代。
人们热衷于将复杂的文化符号拆解成简单的标签,贴在名人身上,以供消遣或批判。
艺术的深邃,在此刻沦为了一场关于“人设”是否塌房的公共审讯。
林薇坐在她那间位于CBD顶层的办公室里,面前的曲面屏上,数据如心电图般剧烈波动。
她是这场舆论风暴的瞭望者,也是试图掌舵的船长。
品牌方的质询电话像催命的符咒,合作项目的暂停函件雪片般飞来。
宋微尘,这件她精心运营多年的“顶级艺术品”,正面临着价值暴跌的风险。
“热度还在攀升,负面占比百分之七十八。”
助理的声音干涩,“三个代言发出了预警,那个国际化妆品品牌,暗示要启动解约条款。”
林薇揉了揉眉心。
她太了解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了。
在这里,真相往往不重要,重要的是“叙事”。
你需要一个更强有力的、能够覆盖负面印象的新叙事。
道歉是苍白的,辩解是危险的,唯有拿出一个更具冲击力、更符合大众心理预期的“事实”,才能完成这场形象的“夺舍”。
她的目光落在办公桌上那份摊开的《东方艺术》杂志,封面专题正是“守望与传承——青年文物修复师群像”。
其中一页,赫然是顾言那张工作照。
背景的幽深,仪器的精密,与他本人那种沉浸于时光之外的沉静,构成了一种极具说服力的画面。
一个计划,在她脑中迅速成型,冷硬而清晰。
她召集团队,召开紧急会议。
会议室里,投影光柱切割着烟雾,每个人脸上都写着疲惫与亢奋。
这是他们的战场,话语是子弹,策略是阵法。
“传统的公关路径己经失效。”
林薇开口,声音不容置疑,“大众要的不是忏悔,是‘反差’,是‘救赎’的戏码。
他们骂她‘文盲’,我们就让他们看看,她是如何走进最艰深、最纯粹的传统文化腹地,去‘俯身学习’的。”
她指向屏幕上顾言的影像。
“他,就是我们需要的‘背景板’。
东方博物院,书画修复部,国内最年轻的专家……这些标签,本身就是一道高高的文化门槛,是隔绝喧嚣的防火墙。
微尘进去,不是作秀,而是‘修行’。”
有人提出异议:“修复部门规矩多,怕是不肯配合我们炒作……不是炒作。”
林薇打断他,嘴角牵起一丝冷峭的弧度,“是‘记录’。
记录一个顶流明星,如何放下身段,在故纸堆里寻找内心的宁静,完成一次文化的‘补课’。
我们要拍的,不是真人秀,是‘人文纪录片’。”
她刻意强调了最后几个字。
“联系最好的纪录片团队,设备要最顶级的,但镜头语言要克制,要‘去娱乐化’。
色调调成低饱和,配乐用古琴或箫,营造出世、沉静的氛围。”
她转向宣传总监,“通稿方向,强调‘敬畏传统’、‘潜心学习’,重点突出顾言先生的学术地位和修复工作的神圣性。
把微尘定位为一个‘叩响传统文化之门的学子’。”
她又对法务交代:“与院方的合作,以‘文化遗产公众教育推广’的名义进行。
捐赠一笔款项,指定用于书画修复项目。
条件只有一个——允许我们有限度地、不干扰正常工作的跟拍。”
一道道指令发出,如同一张精心编织的蛛网,要将那个远在博物院深处的修复师,与身处漩涡中心的明星,命运般地粘连在一起。
棋局己经布下。
宋微尘是那颗最重要的棋子,被无形的手推向一个她全然陌生的领地。
而那个叫顾言的修复师,还对此一无所知,他或许正沉浸在某幅古画的细微裂痕中,浑然不觉自己即将成为另一场“修复”——一场关于人设与公众形象的、巨大而虚幻的修复工程——的关键部件。
浮城的夜色再次降临,网络上的喧嚣稍歇,等待下一轮流量的饕餮盛宴。
而在云缦酒店的最高层,宋微尘接到林薇的电话,听她平静地叙述了整个方案。
她走到窗边,俯瞰脚下这片璀璨而虚无的城。
无数灯火,每一盏后面,似乎都藏着一个评判者。
她感觉自己像一幅被送上公共展台的古画,每个人都举着放大镜,挑剔着她每一处笔墨的瑕疵,却无人关心画芯本身是否己然疲敝。
林薇的最后一句嘱咐犹在耳边:“微尘,记住,在那里,你只是一个学生。
忘记你的身份,你的名气。
你要做的,就是‘演’好一个谦卑的、渴望知识的求道者。”
她挂断电话,窗玻璃上映出她苍白而美丽的脸庞,像一个精致却空洞的面具。
求道?
她连自己的“道”在何方都茫然无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