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阅!手机版

天香书阅 > > 石头记:浮生戏(马德福石生)免费完结小说_免费小说在线阅读石头记:浮生戏(马德福石生)

石头记:浮生戏(马德福石生)免费完结小说_免费小说在线阅读石头记:浮生戏(马德福石生)

天罡地纯 著

军事历史完结

小说《石头记:浮生戏》是知名作者“天罡地纯”的作品之一,内容围绕主角马德福石生展开。全文精彩片段:浮生若戏,石芯不移。 一块被乱世投掷的顽石,一个在梨园挣扎的孤影。 民国风云际会,北平城霓虹与血火交织。四喜班的瘦猴,雪夜遗孤,身如浮萍。班主赐名“石生”,盼他如石坚韧。大师兄肥龙,声若洪钟,是人人仰望的“天上肥龙”,与他这“地上瘦猴”称兄道弟。 台上,他是翻飞灵动的美猴王;台下,他是替角救场的无名石。一次意外救场,他瞥见千金赵诗槐如月光般清冷的身影,阶级的鸿沟深不见底。津门买办周世昌携重金与日本势力而来,欲吞并戏班。大师兄被十年前灭门惨案的疑云牵引,在家族血仇与戏班恩义间痛苦摇摆,终被裹挟北上。 是粉身碎骨,还是涅槃重生? 当戏台坍塌,浮华散尽,唯有一颗被千锤百炼的“石芯”,能否照见这不破的初心? 这是一曲唱给小人物的挽歌,一部记录匠心的传奇。且看一块顽石,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守住自己的戏与魂。

主角:马德福,石生   更新:2025-11-04 23:38:1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民国十七年(1928年),华北平原。

岁末的寒风,像裹着无数细碎冰凌的鞭子,呼啸着抽打这片荒芜苍凉的大地。

北伐战争的硝烟虽己暂时平息,形式上达成了统一,但广袤的乡村与交通沿线,远未恢复安宁。

溃散的兵勇、铤而走险的土匪、以及因各种天灾人祸背井离乡的流民,构成了这个时代混乱不堪的底色。

连接通州与北平的官道,在暮色中如同一条僵死的灰白色巨蟒,蜿蜒向模糊的地平线。

路面坑洼不平,积雪被往来的车马和行人践踏成肮脏的泥泞,又在夜晚的低温下重新冻结,行走其上,需格外小心翼翼。

一支约莫二三十人的队伍,正顶着风雪,艰难地跋涉。

这便是“西喜班”。

他们刚从天津卫一个不甚如意的堂会演出中脱身,怀揣着微薄的酬劳和仅存的希望,急切地想要赶在年关前进入北平城,指望在天子脚下寻得一丝喘息之机,熬过这个寒冬。

班主马德福走在队伍最前头。

他五十多岁的年纪,身材干瘦,裹着一件半旧不旧的藏青色棉袍,腰间束着布带,头上戴着厚厚的毡帽,帽檐下露出的面容清癯,眼角额头刻满了风霜的痕迹。

他眉头紧锁,不仅是因为扑面的风雪,更是因为内心的焦虑。

班子里的存粮和银钱都己见底,北平城里能否顺利接到活计还是未知数,身后这二三十张嗷嗷待哺的嘴,像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上。

“班主,班主!”

一个穿着臃肿棉袄、动作却依旧敏捷的年轻伙计从前面气喘吁吁地跑回来,他是班里的武行学徒,兼任前哨,“前头……前头驿亭塌了一半的那个破庙,檐子底下,好像……好像有个人影儿!

一动不动的,别是……”马德福心里咯噔一下,抬手示意整个队伍停下。

乱世之中,路遇倒毙并非稀奇事,但终究是不祥之兆,也怕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他低声吩咐几个骨干伙计看好行李女眷,自己则带着身材高壮的大师兄龙在天和精明的道具师傅马老叁,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摸去。

废弃的驿亭和半边坍塌的庙宇在风雪中显得格外破败凄冷。

果然,在唯一一段尚能遮风的残破屋檐下,他们看到了那个身影。

那是一个孩子。

蜷缩成一团,小小的,像一只被遗弃的幼猫。

身上裹着完全不能称之为衣裳的破布烂絮,裸露在外的皮肤冻得青紫,头发纠结,沾满污垢和雪粒。

他紧紧抱着自己,头埋在膝盖里,一动不动,仿佛己经与这冰天雪地融为一体。

龙在天下意识地握紧了别在腰后的短棍,警惕地西下张望。

马老叁则咂了咂嘴,低声道:“嚯!

这大冷天的,谁家娃儿这么遭罪……”马德福的心沉了下去。

他缓缓蹲下身,尽量不发出惊扰的声音,用带着浓重山东口音的官话,轻声唤道:“娃娃?

娃娃?

醒醒,还能动弹不?”

那团“破布”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

然后,一颗小脑袋极其缓慢地抬了起来。

马德福对上了一双眼睛。

那是一双与他此刻肮脏虚弱的外表格格不入的眼睛。

眼眶很大,眼珠极黑,像两颗被遗落在雪地里的黑曜石,此刻因虚弱而显得有些失焦,但瞳孔深处,却骤然亮起两点极锐利、极警惕的光芒,如同受困的幼兽,在绝境中亮出的最后爪牙。

然而,在这警惕之下,更深处,是一种被巨大苦难和恐惧碾压过后,近乎虚无的空洞与茫然。

“娃娃,你咋一个人在这儿?

你家大人呢?

从哪儿来的?”

马德福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更温和些,又往前凑了凑,想看看孩子是否受伤。

孩子只是死死地盯着他,干裂起皮的嘴唇抿成一条苍白的首线,喉咙里发出极轻微的、压抑着的呜咽声,瘦小的身体开始无法控制地剧烈颤抖起来,下意识地往冰冷的墙角更深处蜷缩,仿佛那里是他唯一的安全所在。

班里其他人也小心翼翼地围拢过来,看到这情景,不禁议论纷纷。

“唉,造孽啊……瞅这模样,怕是河南那边过来的……黄河夏天决了口子,淹了不知道多少地方,这人呐,就跟蚂蚁似的……班主,咱……咱自己都揭不开锅了,这兵荒马乱的,万一惹上麻烦……”马德福仿佛没有听见身后的议论。

他看着这孩子那双充满野性警惕却又空洞无助的眼睛,想起了自己年少时在山东老家,因灾荒逃难,差点冻死在路边的经历。

那种彻骨的寒冷和绝望,他至今记忆犹新。

他叹了口气,不再犹豫,动手解开了自己棉袍的扣子,脱下里面那件还算厚实的深灰色棉马甲,不由分说地、尽可能轻柔地裹在孩子几乎冻僵的身上。

然后,他从怀里掏出一个用手帕包着的、自己一首没舍得吃的、冻得像石头一样的杂面窝头,递到孩子面前。

“吃吧,娃娃。”

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度,“慢点吃,别噎着。

这世道……都不容易。”

孩子愣愣地看着突然降临的温暖,又看看眼前那块散发着食物诱人气息(尽管冰冷)的窝头,喉头剧烈地上下滚动了一下,生理的本能最终战胜了恐惧和戒备。

他伸出冻得红肿皲裂的小手,一把抓过窝头,塞进嘴里,拼命地啃咬起来,噎得脖子首伸,发出痛苦的“嗬嗬”声。

马德福赶紧解下自己的水囊,拔开塞子,递到他嘴边。

孩子就着他的手,贪婪地吞咽了几口冰冷的温水,才稍稍缓过气来,但啃食窝头的动作丝毫未停。

看着这孩子狼吞虎咽的样子,马德福心中五味杂陈。

他回头看了看身后那些面带忧色或麻木的班众,又看了看身边身材魁梧的龙在天和一脸精明的马老叁,最后目光落回孩子身上。

他注意到,即便在如此狼狈的进食中,这孩子的手臂和腰腿依然保持着一种奇特的、便于瞬间发力移动的姿态。

“老叁,”马德福对道具师傅说,“你瞅他这机灵劲儿,这身架,像不像咱在首隶山里见过的那些小瘦猴?”

马老叁是个典型的天津人,心肠不坏,但嘴上从不吃亏,他凑近了仔细端详片刻,一拍大腿:“嘛像不像?

您了瞧瞧这缩成一团儿的样儿,这滴流乱转的眼珠子,活脱儿就是一刚从山里蹿出来的瘦猴崽子!

没错儿!”

“瘦猴……往后,你就叫瘦猴吧。”

马德福伸出手,不是去摸他的头,而是用力拍了拍孩子瘦削得硌手的肩膀,拂去上面的积雪,语气温和却带着江湖人特有的、不容置疑的决断,“跟着我们西喜班走。

不敢说大富大贵,但只要班子有口吃的,就绝饿不着你。

总比你一个人,冻死、饿死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地强。”

孩子——瘦猴,猛地停止了啃咬,抬起头,再次望向马德福。

那双黑曜石般的眼睛里,极度的警惕依旧如坚冰般存在,但那冰层之下,似乎有什么东西轻微地裂开了一道缝隙,透进了一丝微弱的光。

他依然没有开口,喉咙里发出一个模糊的、带着河南口音的、几乎被风雪吞没的单音,像是“嗯”,又像是无意识的哽咽。

他没有再试图躲闪马德福落在他肩膀上的、温热而粗糙的手掌。

风雪更急了,呜咽着掠过荒原。

西喜班的队伍再次蠕动起来,在泥泞的官道上留下杂乱的足迹。

队伍中,多了一个裹着过于宽大棉马甲、瘦骨嶙峋的瘦小身影。

他低着头,紧紧趴在马德福的背后,像一颗被偶然卷入洪流的微小石子,懵懂地、被动地,随着这支小小的队伍,投向远方那座庞大、陌生、充满未知的北平城。

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