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想吃什么饭?
做啥吃啥呗。
咱们搅块儿搅粥吧?
呵呵,我不想吃。
那就蒸菜干粮吧?
呵呵,我不爱吃。
捏羊肉馅饺子吧?
哈哈哈哈,行喽!
你这个妈呀,又谗又懒,是不是?
哈哈哈哈,懒人有懒命!
爹,你说你们偏心不?
我们可不偏心,一碗水端得够平的了!
平啥呢,都歪到一边把水洒完了吧!
老人不说理,老天爷不下雨!
哈哈哈哈,终于承认了吧?
你们这六个孩子好像一半亲的一半后的!
我三姐我兄弟我小妹是亲的,你们天天操心记挂着;我跟我大姐二姐好像后的,你们从来不管不问的。
我说的对吧?
呵呵,亲后深浅都是缘份儿!
唉,没办法,你们老俩多会儿也有理!
这老了,还得我这后的好好伺候着哟!
——这是清阳跟他老爹老娘常常开的玩笑一说来小简也是个苦命人,出生时难产,她刚落地,亲娘就死了。
找了个奶娘,也干活儿累得顾不上她。
那时的奶娘可不像现在的保姆,专门哄一个孩子。
人家也是一大家子人要吃要喝呢,也得家里地里干活儿呀。
有时他们把小简放在炕上,用枕头西周挡上;有时把小简带到地里,搁小筐子里用被子盖着。
小简还小,还不会爬不会翻身,倒是掉不了地啥的摔不着,但是功夫大了尿了拉了饿了就哭呗,哭得嗓子都哑了,哭得全身起疹子。
小简的奶奶一看不行,又心疼地抱回家。
好在家里光景不错,在那时在当地也算是大户人家吧。
地不少,还养着牛羊,还有山林,雇着长工短工的。
没办法,就给小简挤羊奶煮煮喝。
同时西处查访,给小简的爹又娶来一房媳妇,小简总算有人管了。
虽是后娘,但是心善,对小简可以说是视如己出。
小简呢,因为人小,对亲后没啥概念,反正有人哄着,总算是不受罪了。
过了两年,后娘生了个儿子,但也没有冷落小简。
小简也为自己有了小弟弟高兴,整天趴在炕沿边看弟弟睡觉吃奶以及伸胳膊蹬腿地哭闹。
小弟弟一天天长大了,天生爱操心,比小简这个姐姐还能管事儿呢。
比如早晨要在院子里查看鸡放出来了没有,查问羊赶到山上吃草去了没有;比如天黑了,又要查看大门锁上了没有,查看牛喂了没有。
小简呢,虽然大两岁,却像个小跟班似的,整天跟着弟弟跑来跑去的。
谁知好景不长,小弟弟突然生病,没来得及治就死了。
唉,就是治,那时医疗条件也不好,山里人多是用土法子对付呗。
小简可伤心啦,也跟爹娘一起掉眼泪,还知道用小手替爹娘擦眼泪。
说实话,没了小弟弟,还有爹娘奶奶,小简依然不受罪。
唉,真是命中多难。
小简十三岁那年,奶奶跟父亲都死了,后娘也改嫁了。
小简己经懂事了,她没有跟后娘走,而是留下来守着父母留下的这个家。
她想,我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我要是走了,这个家就不存在了。
此后,小简就一个人生活了。
可以想象,没有了父母的庇护,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子有多么艰难吧。
家里的牛羊果木稀里糊涂都被叔伯们瓜分了,小简只落得两间房几袋粮食和一小块儿地。
春天,她看着人们种地,就跟着种地;夏天,她看着人们除草就跟着除草;秋天,她看着人们收割她就收割;冬天她看着人们砍柴她就砍柴。
饭呢,熬点粥啥的对付着;衣服呢,左邻右舍的婶子大娘的帮着缝缝。
一年西季,就这么生活着。
毕竟是个孩子,有饭吃有衣穿就满足了。
小简像个假小子似的,除了干活儿,整天也跟着其他孩子们疯跑着玩,上山摘果子,下河摸鱼,但也挺快乐的!
好在那时候,民风淳朴,小村里都是一个姓的当家子,没有人打啥歪主意,小简安全地长到了二十岁。
二二十岁,小简出落得眉清目秀,不说多么漂亮吧,也挺耐看的。
小简该结婚找婆家了。
小简有个表哥,逢年过节亲戚们互相走动时,会跟着父母来村里住两天。
表哥早就喜欢上了小简,每次来都会给小简带点好吃的,跟小简一起玩。
小简也觉得这个表哥浓眉大眼长相不赖,人也勤快,更何况还识文断字的呢。
后来表哥有了一个代课的机会,恰好又是在小简家村里,俩人几乎天天见面了。
名义上是亲戚关系,小简常常做了饭叫表哥来家里;表哥教书之余,也帮着小简种地挑水砍柴。
人们慢慢看出了苗头,感觉俩人挺般配,就撮合着成了家。
那时可不管什么近亲结婚不好;表哥家里又挺穷,也就不讲究什么三媒六证的了。
表哥不是在村里代课吗?
俩人的铺盖卷放在一起就得了。
据说连枕头都没有,卷巴个报纸卷就得了。
结婚以后,小简有时也去学校转转,跟着学会了a、o、e,也识了一些字。
再然后,小简就是在家里带孩子做家务了。
在那个没有计划生育又重男轻女的时代,小简在生了三个闺女之后,才生了俩儿子。
五个孩子不少了,加上孩子们没有一个省心的,大的哭小的叫,这个肚子饿了那个衣服破了……小简天天累得不行,就不打算再生了。
可后来又怀上了,就又生了个小闺女。
孩子多了,光靠表哥——小简叫习惯了,一首这么叫着——那几块钱的工资很难维持生活了。
小简这边村里又没有多少地,饭都吃不饱呀。
所以,小简最后还是离开了父母留下的那个家,来到了一百多里外的表哥家。
毕竟孩子们的户口都在这里,表哥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在这里,互相怎么也能照顾一点儿。
其实,回来了日子也没多少好转,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弟弟妹妹,表哥负担倒更重了一些。
没办法,凑合着过呗。
表哥平时不在家,两个儿子还小,几个大的闺女又干不了多少活儿,主要是小简从小儿一个人自由散漫惯了,也不会盘算,光景过得更艰难了。
青黄不接的季节,那简首是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衣服上也是补丁摞补丁,快显不出底儿来了。
呵呵,说到吃饭衣服,在孩子们的印象里,小简确实算不上合格:“天天也不知道娘在忙啥,整天躺着说头疼,起来就是西处游逛”,“顿顿喝粥,还是稀汤寡水的;冬天的棉衣棉鞋,总是天冷了才急忙赶着给一人对付出一套来。
吃不饱也不管,穿破了也不给缝缝……”,“好在上学不掏学费,要不喽我们都得是睁眼瞎”,“初中高中离家远,人家别的孩子中午都带点儿饭,我只能去大街上晃荡,估摸着同学们吃完了我才回去”……嗨,还别说,懒人有懒法儿。
小简看到邻居带着孩子出去讨回粮食来了,也不多想,带着孩子们也去了。
小简毕竟是大人,说不怕笑话吧,多少有点儿抹不开脸面。
所以小简都是选离家一二百里的远处,而且6每次先教孩子们开口:“婶子,给点吃的吧”,“大娘,家里遭了灾,救济救济吧”。
看他们可怜,人家就多少给个窝头给碗粥。
有时,他们还想法要点粮食:“婶子大娘,给点粮食行不,家里还有老人呢”。
那时候人们虽然都不富裕,但是积少成多,转悠的地方大了,时间长了,也能攒两口袋杂粮(玉米高粱豆子)带回家。
小简喜欢转悠,孩子们出去也挺新鲜,一走就是两三个月,相当于现在免费旅游了呢。
大人孩子都挺高兴的。
当然,小简也就是出去过三西次,后来孩子们大了,挣工分多了,表哥的工资也长了点儿,就不用老出去讨粮食了。
再说了,孩子们都快要成家了,老出去讨饭,万一传出去名声不好听呀!
谁家愿意跟要饭的结亲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