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阅!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懒人有懒命深浅都是缘

第懒人有懒命 深浅都是缘(3,4)章

发表时间: 2025-08-17
三哦,一首忘了介绍表哥的名字。

表哥姓高,叫高权,应该是他父母寄希望于孩子长大当官有权力吧。

因为排行老大,平时就称呼大权。

遗憾的是,表哥没有当过官,一首到退休依然是普通老师。

不过,表哥在家里挺威严,孩子们小的时候爱吵闹,你能啦我胜啦的,有时还会打起来。

小简又是那种佛系性格,基本是撒手不管。

只有周末表哥在家时才消停两天。

孩子们跟爹比较疏远,也怕爹发脾气骂人,更怕爹动手打人。

表哥也许是职业习惯,把孩子当学生对待。

那时,还是讲师道尊严的,学生不好好学习或淘气违反纪律,就会挨老师的训斥,甚至被打一顿。

学生只能默默的承受,根本不敢反抗,更谈不上举报了。

家长也不惯着孩子,送孩子入学时就会说,不听话了该打打该骂骂。

而且,孩子在学校瞎折腾挨了老师的责罚,回家还得被家长数落一顿:该着,谁让你不好好学习不遵守纪律!

打得轻!

有的家长脾气暴躁越说越有气,忍不住又动手打一顿呢。

所以那时候的老师不用担心学生造反,也不担心家长举报,可以大胆的管教学生。

当然了,骂也好打也好,都是有分寸的,再加上那时孩子们身体都挺壮实心理承受能力也极强,不会因此出现啥问题。

表哥平时住校周末回家。

那两天,孩子们就老实多了。

不敢睡懒觉,一叫马上起床;不敢偷懒不干活儿,该做饭的做饭,该扫地的扫地,该砍柴的砍柴,该除草的除草。

可是,毕竟都是孩子,装着装着就有装不住的时候,干着干着活儿耍起来了吵起来了。

表哥轻则一顿骂,重则拳打脚踢。

挨了打骂还得继续干活儿,干不完别想吃饭。

本来就吃不饱,再不吃哪行呢!

于是,孩子们不敢再磨磨蹭蹭。

大家都干活儿,只有小简例外。

一是表哥有点宠她,二是人家不是天生佛系嘛。

孩子们小时候稀里糊涂的过,孩子们大了就更好说了。

大闺女管钱,二闺女做饭,三闺女缝衣,小闺女扫地,两个半大小子种地。

小简呢,依然不是躺着就是瞎转悠,整个一个甩手掌柜。

这要是放到现在,妥妥的时髦懒妈!

嗨,你还别说,孩子们长大了因此都各有所长呢。

管钱的会精打细算,做饭的会煎炒烹炸,缝衣的心灵手巧,打扫的讲究干净利落,两个儿子锄搂耩耙样样农活儿拿得起来。

可惜的就是表哥当了几十年老师,教出了不少有出息的学生,但自己的孩子们一个也没念出书来。

这成了老两口的心病,经常互相埋怨:“你就知道工作工作,不知道教教自己的孩子。”

“你天天懒得啥也不干让孩子们干,能不耽误功课不影响学习?”

“你看看人家谁谁谁也当老师,让孩子跟着自己上学,天天上课教了下课教,没有个学不好!”

“你瞅瞅左邻右舍哪个老让孩子们天天做饭缝衣裳?

自己耽误了孩子们,还有脸指责我!”

埋怨来埋怨去的,孩子们都嫌麻烦了,都想法要出去打工,不愿在家里待着了。

西那时候还是挺重男轻女的。

这从孩子们的名字上就能看出来。

大闺女叫领弟,二闺女叫引儿,三闺女叫换男。

两个儿子一个叫称心一个叫如意。

小闺女终于没负担了,叫了个宝花。

嘿嘿,孩子们大点了上了学识了字以后,都嫌自己的名字俗气,就商量着改名字。

那时还没有实行身份证啥的,改名很简单,上学时填啥就是啥。

高考重新开始后,落榜了,读补习班还可以改名字呢。

这不,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还真让他们琢磨出几个好听的大名儿来。

大闺女叫高丰,二闺女叫高艺,三闺女叫高丽,西闺女叫高雅,两个儿子分别叫高兴和高达。

但是,跟爹娘一说,立时否决了:一辈有一辈的区别,老人单名,孩子们就得俩字儿!

懂不懂,这是规矩!

于是,继续改。

最后终于通过了:闺女们依次改成清丰、清艺、清丽、清雅;儿子们呢,嫌中间配个“清”字不好听,索性换了名字“清阳、清刚”。

嗬,别说,姐弟几个书念的不多,名字起得不赖!

小简跟高权慢慢也叫顺口了,不再喊他们的小名儿了。

所以后来实行身份证制度时,人们开玩笑说:嗬,一水儿的清!

哎,也许真是改了名字带来了运气!

孩子们相继有了挣钱的门路。

清丰在老乡的百货店收银,清艺找了个饭店蒸馒头花卷,清丽租了间门脸卖衣服,清雅去学校当保洁,清阳考上了代课老师,清刚去化工厂当了工人。

个个自食其力,八口人七个挣钱,小简更是悠闲自在了。

表哥依然心里不轻松,孩子们都到了成家的年龄了,盼望着都找个好女婿娶个好媳妇,盼望着孩子们的小日子过得好一点儿。

可是,聘闺女容易,娶媳妇难呀。

聘闺女有人就行,娶媳妇多少也得花钱哪。

老高工资不高,一大家子吃喝,几乎没攒下几个钱。

到时候还得借账拉饥荒,可不是小事儿呀!

有人开玩笑说,老高别发愁,三个闺女一聘,还怕娶不起俩媳妇?

就是该点账也正常,还有小闺女呢!

别看老高在学校里对学生严,在家里对孩子们横,可平时跟乡里乡亲的处得挺好,没有红过脸。

这次老高一听火儿了:我可不会卖闺女!

那儿媳妇跟你要点彩礼,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嗯,给儿子娶媳妇是娶到自己家来,给点彩礼也行。

聘闺女吧,看人家情况呗,闺女愿意,我肯定不当法海!

嗬,这教书先生识文断字,思想就是先进,比咱们强。

不知道谁家有福气跟你结亲家呢!

小简一首以来不操个心,依然是夫唱妇随。

跟左邻右舍坐大街说呱起来也是聘闺女不要彩礼的意思。

这消息传得快,村里村外十里八乡都知道了。

家有大闺女小儿子的,都打听起来。

看来,聘闺女娶媳妇也不是那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