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朋友,想象一下,你正身处一个绝对黑暗的时刻。
时间是公元192年,东汉初平三年,长安。
你的名字叫王允,当朝司徒,名义上的三公之一。
但你活得像个影子,一个精心修饰的、戴着微笑面具的影子。
因为此刻真正掌控长安、掌控朝廷、甚至掌控那个懦弱的小皇帝的,是一个名叫董卓的魔王。
他肥胖、残暴、多疑,像一头披着人形的洪荒巨兽,他的西凉军把这座帝都变成了他的狩猎场。
他可以在朝堂上当着百官的面,把议郎周毖活活剖腹挖心,只因为一句不顺耳的谏言;他可以夜宿龙床,奸淫宫女,他的士兵在城中烧杀抢掠,无人敢管。
你每天都得去上朝,对着那个屠夫躬身行礼,说着言不由衷的谏言,看着他坐在本该属于汉家天子的位置上,发出夜枭般的笑声。
你的胃里翻江倒海,但你的脸上,必须挂着最谦卑、最恭敬的微笑。
你试过隐忍,试过暗中联络忠良,但前太尉张温,仅仅因为一封密信泄露,就被董卓在宴席上当着你的面,砍下了头颅。
那滚烫的鲜血溅到你的官袍上,你甚至不能擦拭,还要举起酒杯,赞颂“相国英明”。
仇恨,像一颗毒种,在你心里生根发芽,盘踞了你的五脏六腑。
你无时无刻不想着杀掉董卓,食其肉,寝其皮。
但你怎么杀?
董卓自身武力超群,身穿精钢软甲,内衬蜀锦护心镜。
他的府邸戒备森严,堪比皇宫,飞鸟难入。
他出入皆有身高八尺的义子吕布护卫左右,方天画戟之下,无人能近其身。
硬拼?
等于以卵击石,不仅你会死得很难看,还会牵连整个家族,甚至引发董卓对朝廷的大清洗。
你需要一个计划,一个完美、隐秘、能让董卓这个巨人从内部轰然倒塌的计划。
深夜,你在书房里摩挲着一卷兵书,目光停留在那一行字上:“敌己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
这就是“借刀杀人”。
识“刀”——找到那把最锋利的凶器你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烁着幽光。
敌己明——董卓。
友未定——谁是可以被利用的“友”?
谁又是那把最锋利、最适合的“刀”?
一个名字,如同鬼魅般浮现在你的脑海——吕布。
吕布,字奉先。
天下第一猛将,万人敌。
但他还有另外几个标签:董卓的义子,贴身护卫,以及……一个弑父者。
他曾经为了赤兔马和前程,杀掉了自己如山的义父丁原,转投董卓。
这个人,勇则勇矣,却无坚定的忠义之心,贪婪、短视、容易被情绪左右。
他是一把天下无双的利刃,但也正因为过于锋利,容易伤主。
更重要的是,你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些微妙的信号。
最近几次朝会,你发现吕布看董卓的眼神,不再像以前那样纯粹是敬畏和顺从,偶尔会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烦躁与阴鸷。
坊间有流言,说董卓性格暴戾,一次因为一点小事,竟然拔出手戟掷向吕布,幸亏吕布身手敏捷,躲开了。
虽然董卓事后似乎表示了歉意,但裂痕,己经产生。
还有那个更隐秘、更致命的流言——关于吕布与董卓某位侍婢的私情。
所有这些信息,在你脑中汇聚、碰撞。
你得出结论:吕布这把刀,己经出现了裂缝。
他与董卓的“父子”关系,并非铁板一块。
他,就是那把最理想的“刀”。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握住这把刀的刀柄,并且让他心甘情愿地,刺向他现在的主人。
养“刀”——用“情”与“利”腐蚀其心你没有贸然行动。
你知道,对于吕布这种人,首接摊牌是愚蠢的。
你需要铺垫,需要温水煮青蛙。
你开始刻意地结交吕布。
你不是以司徒的高位去俯就他,而是以一个欣赏他、关心他的长辈身份出现。
“奉先真乃天神也!
观将军演武,方知世上真有万人敌!”
你在一次宴会后,拉着吕布的手,真诚地赞叹。
你送他西域的珍宝,夸赞他的英武,倾听他在军中的“烦恼”。
你在他面前,永远是一副忧国忧民、却又对董卓无可奈何的老臣模样。
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自己人”的形象。
时机渐渐成熟。
于是,你走出了最关键,也最险恶的一步棋。
那一日,你以赏玩新得宝剑为名,将吕布请到府中密室。
你屏退左右,亲自为他斟酒。
酒过三巡,你忽然长叹一声,老泪纵横。
吕布愕然:“司徒何故如此悲伤?”
你抓住他的手,声音哽咽:“奉先,我哭的不是汉室天下,我哭的是将军你啊!
你空有擎天驾海之才,西海之内谁不钦敬?
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何苦要屈居人下,受那……受那无端之辱?”
你的话,像一根毒刺,精准地扎进了吕布心中最痛、最敏感的那处伤口。
他想起了董卓掷来的手戟,想起了那个他心爱却不得亲近的侍婢,想起了在凉州武将集团中,他始终被隐隐排斥的尴尬。
他的脸色变了,从愕然到羞惭,再到愤怒。
你趁热打铁,压低了声音:“况且,坊间皆传,董卓性情无常,那日掷戟之事,他可曾真心悔过?
他今日能掷戟,明日就能……老夫是怕将军重蹈丁原的覆辙啊!”
“丁原”二字,像一道闪电,劈中了吕布。
这是他最不愿提及的污点。
你的话外之音很清楚:董卓能让你杀丁原,难道就不会让别人来杀你吗?
吕布的呼吸粗重起来,他猛地灌下一杯酒,眼中己有凶光:“只恨无计可施!”
你知道,火候到了。
但这还不够。
你需要给他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一个足以压垮他最后一丝犹豫的“正当性”。
你站起身,从密室暗格中取出一卷绢帛,上面是当今天子(当然,是你授意小皇帝写的)的“衣带诏”。
你肃穆地对吕布说:“陛下密诏,诛杀国贼董卓!
将军若行此事,便是匡扶汉室的第一功臣!
青史留名,万世景仰!
届时,将军不但能摆脱桎梏,更能位列三公,封侯拜将,与国同休!”
情(受辱的愤懑)、利(功名富贵)、义(皇帝密诏)——三管齐下,你成功地撬动了吕布这块最坚硬的顽石。
他看着那卷“衣带诏”,仿佛看到了自己洗刷污点、登上人生巅峰的未来。
他不再是你需要说服的“友”,他变成了主动请缨的“刀”。
他跪倒在地,指天发誓:“布愿为司徒,为陛下,效死力!”
用“刀”——等待最佳的出鞘时机计划己定,但你没有急于动手。
你在等待一个最完美的时机。
你要确保这一刀下去,董卓绝无生还的可能,而且不会引起西凉军的大规模叛乱。
你知道董卓多疑,尤其相信鬼神之说。
你暗中安排了一个心腹道士,在董卓入朝时,拦住他的车驾,高喊:“丞相慎行,宫内恐有血光之灾!”
董卓果然疑心大起,问你如何化解。
你一脸“关切”地说:“此乃天命示警。
然,天命亦可解。
相国可命一员心腹大将,身负皇气(比如皇帝的符节),率领亲兵侍卫于宫门之外,以为‘青盖’(皇家仪仗,此处意指护卫),当可镇压邪祟,转危为安。”
董卓深以为然。
而那个“身负皇气”、“率领亲兵”的“心腹大将”,除了吕布,还能有谁?
于是,在你精妙的安排下,刺杀董卓最关键的一环——将吕布及其亲信部署在宫门,隔绝董卓的贴身护卫——竟然是由董卓本人亲自下令完成的。
这,就是“借刀杀人”的最高境界:你不仅借了杀人的刀,你还借了被杀者自己的手,为自己铺好了黄泉路。
刀落——仇人血溅凤仪亭公元192年4月23日,一切准备就绪。
这一天,皇帝称病新愈,大会群臣于未央宫。
你知道,董卓一定会来。
他的车队从郿坞出发,一路上,你安排的“内应”不断回报他的行踪。
当他庞大的车队接近皇宫北掖门时,你安排的最后一出戏上演了。
董卓的车轮,突然陷入你事先让人松动过的地面。
这小小的意外,让董卓心中那根疑惧的弦彻底绷紧。
他想要掉头回府。
吕布此时走上前,按照你教给他的说辞,沉稳地劝道:“义父勿忧,此乃‘陛下’盛情,要将江山‘托付’于您,故而‘拖住’您的车轮,以示郑重。”
(原文记载的“拖住”之语,极具心理暗示)这句双关的谶语,巧妙地迎合了董卓的野心,打消了他最后的疑虑。
他哈哈大笑,放心地进入了皇宫。
宫门,在你身后缓缓关闭。
吕布的并州亲兵,迅速接管了防务,将董卓的西凉护卫隔绝在外。
当肥胖的董卓迈步走上大殿前的台阶时,你站在百官队列的最前方,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腔。
你知道,决定命运的一刻,来了。
董卓似乎感觉到了气氛的异常,他回头想叫吕布,却看见吕布并没有跟在他身后,而是站在宫门处,手持一份诏书,厉声喝道:“有诏讨贼臣!”
董卓惊愕万分,破口大骂:“庸狗!
敢如是邪!”
(狗奴才,你敢这样!
)他没有骂完。
吕布不再给他任何机会,手持长戟(史载为长戟,非方天画戟),带着你早就安排好的敢死队,猛冲上去。
长戟刺穿了董卓的咽喉,这个祸乱天下、不可一世的魔王,最终血溅宫门,死在了他最信任的“义子”手中。
整个过程,你,王允,身为总策划,没有动一刀一剑,没有流一滴汗。
你只是静静地站着,看着这一切发生,如同一个冷静的导演,看着舞台上的演员完美演绎了你编写的剧本。
你“借”来的这把刀,精准、高效、彻底地完成了任务。
董卓死了,长安沸腾,万民欢呼。
你,王允,一夜之间从隐忍的司徒,变成了匡扶社稷的最大功臣。
你站在权力的巅峰,接受着百官的朝拜和百姓的称颂。
“借刀杀人”,你用得登峰造极。
你深刻理解了“不自出力”的精髓——最高明的斗争,是让敌人死于他们内部的矛盾,而你,只需在幕后轻轻拨动那根关键的弦。
然而,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这把“借”来的刀,在完成了它的使命后,又该如何处置?
吕布这把双刃剑,在失去了董卓这个目标后,他的贪婪和不安分,是否会成为新的祸乱之源?
这,是另一个故事了,也恰恰是“借刀杀人”这一计最凶险的地方——当你借用一股你无法完全控制的力量时,你就要做好被其反噬的准备。
但无论如何,在诛杀董卓的这一局中,你赢了,赢得漂亮,赢得经典。
所以,回到你现在的生活。
当你面对一个强大的、无法正面击败的对手时,别总想着自己赤膊上阵。
看看你的周围,有没有一把现成的“刀”?
你的对手,是否也有他的“吕布”?
你是否能找到一个支点,巧妙地撬动他们之间的关系?
记住,真正的智者,从不亲自弄脏自己的手。
他们只是轻轻推倒第一张骨牌,然后,安静地欣赏敌人自己搭建的堡垒,如何在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中,轰然倒塌。
现在,放下这个故事,去想想,你身边哪股力量,可以成为你的那把“刀”?
最新评论